携隐的文书课 | 第1课 — 无处不见、极端重要的文书大原则:「three原则」

携隐的文书课 | 第1课 — 无处不见、极端重要的文书大原则:「three原则」

所谓impress对方—留下深刻印象,不也就是「读完立马记住而且忘不掉」的意思。

而我们的大脑构造,工作方式,决定了: 我们的工作记忆容量是4。

当需要存储的项目数超过限制时,仅有其中的一部分会被存储,其他的项目将不会被保留任何信息。

不信你想想,留在你脑海中记忆深刻的歌词、诗句,马上就能想起来那种,是不是都是「4」?

比如:

一杯敬朝阳

一杯敬月光

唤醒我的向往

温柔了寒窗

大脑是不是一次性只能「容纳」四句歌词?而且第四句你还不一定记得住。

再比如:

枯藤老树昏鸦

小桥流水人家,

夕阳西下,

断肠人在天涯。

是不是又一个「4」?

而且,前面两句,是「3+3」- 枯藤、老树、昏鸦的3,加上小桥、流水、人家的3。给四个,你又记不住。

既然是4,为啥我们的原则却是「Three原则」呢?

因为4指的是简单内容。我们的日常表达、工作表达,当然都远远不止简单的四条内容。

这个时候,我们往往将信息「归组」, 变成三个「组」,方便记忆(第四个就记不住了)。

最常见的就是电话号码。美国的是:734-899-383,三个chunk。咱们自己的是:180-1680-0186,也是三个chunk。

所以在实际使用中,其实「Three」是更常见的。

比如此刻我的脑海中,就萦绕着:

白驼山壮骨粉,青春的粉,友谊的粉。

挥之不去啊!

你们呢?此刻你们能想起的,身边的「Three原则」,有哪些?

在日常英文表达中,three原则其实比大家想象的更常见。

尤其是在政客的演讲中,和商业英文中, 通过Three+排比,会形成一种气势。不但易于记忆,表达的内容也变得更加有条有理,简洁清晰。

这其实是在给读者大脑创造「抓手」,让他们抓住关键;又好像是给他们钉钉子,砰一个,砰又一个,砰再一个, 砸进他们脑子里,砸出气势,砸出说服力,不接受也得给我接受。

当你们了解到这个「Three原则」,尤其是加入排比句式的Three之后,你们会「突然发现」,其实在身边,这样的表达比比皆是。

比如我常在通勤路上听每日秀的podcast。随便找个近期政客的采访片段,就能发现大段大段的「Three原则」。

请注意,这些采访通常都是非常短的,而越是时间极其有限,three原则出现的就越频繁。

这跟我们essay写作原理一模一样: 越是有极其严格的字数限制,越需要three原则来把关键内容包裹在很短的篇幅内,砰砰砰砸进读者脑子里。

像是前阵崔那娃采访Bernie Sanders。

上来Sanders就开始抨击川总。

为了在一两分钟内,把抨击落到非常具体,又非常有说服力的点上,three原则+排比句式就出现了。

注:

携隐本人是很讨厌川普的,但本文不涉及个人喜好或政治立场,纯粹是随手举一个自己路上听到的例子,请大家不要从政治角度来读这些例子哦。就当它是纯英文表达例子。

首先,在整段话的架构上,就已经是一个three了:

主题句,抛出观点

内容部分,排比句式给出supporting evidence

总结句,归纳和强化观点

其次,在supporting evidence部分,也是一个three,而且用了同样的开头,造成排比句式,是不说出123的123。

他不仅仅是一个病态的liar(which he is),

他不仅仅无视科学(导致无数人在疫情中丧命),

他不仅仅是男性主义、种族主义、恐同且排外,

他是在伤害民主。

咱们忽略具体内容,只看这短短的一段话,包含了多少points:

第一个it’s not just里,出现了一个点,并且强调了一遍;

第二个it’s not just里,出现了第二个点,再次用结果强调了一遍;

第三个its not just里,一下子出现了四个点(看到不,是简单的四个单词,所以可以是4,但是,最后两个词是用or来连接,所以又是一个3的chunk形式)。

这三个排比句的字数是47个字。

但是47个字里包含了6个points(三个chunks),其中头两个分别强调过一次。

想想看,如果你能在不到50个字里,讲到你为什么喜欢一个学校的6个方面,还可以把其中两个方面分别强调一次。如果你整篇文章500个字,里面包含有至少三四个这样的Three板块,短短一篇essay,内容将多么丰富。

关键是, 内容多却不散乱,读者会留下深刻印象。

同一个很短的采访中,很快他又用了一次这个「Three+排比」:

这是针对那些支持川总的人的精准打击。

同样的Three架构:

主题句: 我理解你们为什么支持他,但到现在了你们应该看得出,他是个fraud了吧?

Supporting evidence: 123

总结句: 他只不过是为了当选撒谎成性罢了,看看他的track record,你们就都会明白。

在中间的内容部分,同样的Three+排比。我们还是忽略内容,看看points的表达:每一个排比中,都是一个案例,他告诉你们他会如何,但他正在做相反的事情。

顺便:这种举例的方式,应用的是另一个essay重要原则「don’t tell, SHOW」,我们在以后的系列文中会给大家详细介绍。

这段Three+排比的字数是80字。

大家再设想一下,如果你能在你的CG essay中,用80个字,举出三个具体例子,来支持你的主题,那一篇500字的essay,是不是真的能讲很多东西呢?

当然,政客们的采访,都不是「随口一说」。这些都是经过团队精心polish的精准打击内容,自然是简洁有力,一针见血。

换成是川总阵营,你们也会发现许许多多类似的表达,也同样有力。

我们的essay,同样需要经过精心编辑修改,不断polish,才能到达这个level。

但如果你一开始,就能先把自己的观点和支持证据,SHOW的那个部分,组织到Three原则里面,你的essay,就已经成功了一半。

看到这里,大家应该已经可以体会到, Three原则在表达观点时,对于观点的力度、简洁度、和条理度提升上,有多powerful了吧?

在我们的申请文书写作中,其实Three原则也是比比皆是。

比如前文提过的 推荐信。

它的架构就是:三个优点,一个constructive feedback。3+1。

三个优点,就是三个独立的段落。每一个段落,都是主题句先行,后面跟上支持的证据(SHOW的部分)。从段落的架构上,形成排比感。

这种排比感就会增强记忆。哪怕你每一段的内容其实很多(每个优点下面要么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,要么是好几个小例子,其实是很丰富的内容),但由于有这三个「抓手」,读完之后,虽然脑子里已经装了很多个具体的故事,还是能记住,你的三个优点是什么。

再比如在文书中:

讲到自己过去的经历时:我曾做过A,我曾做过B,我曾做过C。

讲到自己的积累:我积累了industry insights,磨练了people skills,增强了leadership。

讲到why school:课程上,活动上,项目上,最吸引我的还有校友(3+1)。或者:行业方面,能力方面,知识方面,还有校友(3+1)。

讲到具体的故事:第一个挑战是,第二个挑战是,最后又遇到了一个挑战。

讲到自己的贡献:我会分享行业经历;我会引导xxx的讨论;我会参加xxx活动。

数不胜数。

一旦有了Three原则,很多你本来觉得「不知从何落笔」的文书,就都知道该怎么迈出第一步了吧?

推荐信,先列出三个优点,再在每个优点下面,列出supporting evidence。

讲故事,先列出三个大挑战,或者,完成这件事的三个大步骤,或三个不同的阶段。

能对学校做出的贡献,爱学校的理由,分成三个方面,再在每个方面里,细化三个小点,再在每个小点后面,跟上supporting evidence。

无论表达的好还是不好,起码一篇文书的核心内容,就产生了。而且是围绕着一个有条有理的核心架构展开的。有骨架,有血肉,接下来描绘细节,做一些取舍就好了。

是不是很好用呢~

小总结

今天这一课,教大家的是,申请文书中无处不在,非常基础和重要的「Three原则」。

人脑的工作记忆容量是4;如果要把内容分装进不同chunk,那就缩减到了3,所以是Three原则

Three+排比句式,会营造记忆点、条理性、气势和力度

Three后面加一个转折或递进,就构成了3+1,在文书中也很常见

除了内容/points,文书架构也是Three原则的体现:主题段、内容、总结段

Three套娃也很常见:主题-内容-总结是大3,内容里3点是小3,3点里每一段有三个层次是小小3,一环套一环

今天的文书入门课就讲到这里,大家觉得有用吗?

还想听到什么内容,请留言告诉我们哦~

加入「携隐 - MBA申请群」

群内不定期分享

考试信息、申请心得、申请资料

欢迎同样申请的你~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测试老婆有没有出轨 你需要这样做
bet3365也可以

测试老婆有没有出轨 你需要这样做

📅 07-08 👁️ 1267
饭店开业邀请函
365bet足球比分

饭店开业邀请函

📅 07-03 👁️ 1014